金融業為何需要負責任 AI?超越預測,邁向可被信賴的因果決策
- Steven Ho
- 11月5日
- 讀畢需時 10 分鐘

關鍵要點
金融業對人工智慧(AI)的依賴,已超越其解釋或治理能力,從而引發了「信任危機」
「黑箱」AI 模型在合規性、公平性以及營運決策上構成風險
負責任人工智慧(Responsible AI, RAI)框架—以公平性、可解釋性、穩健性與可究責性為核心—為建立可信賴的 AI 決策提供了有組織的途徑
維曙利用因果推論(Causal Inference)和可解釋性人工智慧(Explainable AI, XAI),將不透明的預測轉化為可稽核、隨時可用的策略性洞察
今日擁抱負責任人工智慧,能建立韌性、信任和長期的競爭優勢
AI 的三大「信任危機」— 我們是否正被黑盒子綁架?
人工智慧 (AI) 早已不是未來式,而是金融業的核心基礎設施。從洗錢防制、信用評分、詐欺偵測到精準行銷,AI 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,處理著最關鍵的業務。然而,當我們幾乎將「信任」外包給 AI,一個潛在的風暴也正悄然成形。這股浪潮建立在「黑盒子」模型之上——我們知道它或許很「準」,卻不知道它「為什麼」這樣決定。對於追求「信任」與「穩健」的金融業而言,「無法解釋」就等於「無法管理」。當 AI 深入核心業務,它帶來的風險,我們是否真的看見了?以下三大信任危機,可能正悄悄地侵蝕著您的營運底線。
危機一:「無法解釋」的客服災難(營運與合規風險)
情境:
一位長期往來的薪轉戶客戶,週五下午急著動用帳戶資金作為緊急醫療預備金,卻發現帳戶被凍結。客戶焦急地致電客服,客服人員在洗錢防制 (AML) 系統上只看到一條警示:「高風險」,他對客戶回報銀行的系統判定有洗錢疑慮。
客戶:「我是個上班族,為什麼說我洗錢?我急需這筆錢!」
客服:「先生,很抱歉,這是本行自動化風控系統的警示;依規範我們無法提供偵測細節,但已啟動身分補驗與快速覆核。麻煩你下週臨櫃去處理。」
痛點分析:
這就是典型的「黑盒子之禍」。AI 決策無法解釋,導致第一線人員面對客戶時束手無策,嚴重損害了客戶關係。更嚴重的是,當監管機構(如金管會)前來查核,銀行一方面要證明 AML 的有效性,另一方面卻因為無法解釋 AI 的決策依據,從而衍生出違反「公平待客原則」[1] 中資訊透明與同理對待的精神,使銀行陷入兩難的合規挑戰。
危機二:「隱藏偏見」的法遵地雷(聲譽與法律風險)
情境:
導入新的 AI 個人信貸模型,目標是擴大客群並控制風險。模型上線後成效卓著,違約率確實下降了。但風控長在季度報告中敏銳地發現:來自「餐飲服務業」或「自由工作者」的申請核准率,相較於「科技業」或「公務人員」,下降了 30%——即便這兩類客群的總收入水平、信用歷史長度非常相似。
痛點分析:
AI 發生了什麼事?它在歷史資料中學到:在過去的景氣循環中,「餐飲服務業」的平均收入波動較大,相關的違約率較高。於是,AI 悄悄地將「職業類別」當成了一個高權重的「扣分項」,即便眼前的這位申請人有著穩定的收入證明。
這是「數位紅線 (Digital Redlining)」或「代理歧視 (Proxy Discrimination)」[2]。AI 並沒有「歧視」的意圖,但它學習並放大了歷史的偏見。這種看似中立的決策,實則構成了系統性的不公平。在歐美,這類事件已引發高額罰款與集體訴訟,是金融業必須高度警惕的法遵地雷。
危機三:「無效浪費」的行銷黑洞(策略與成本風險)
情境:
數位金融部門的 AI 模型篩選出 5,000 名「高流失風險」的 VIP 客戶。行銷長官批准了數千萬的預算,緊急提供「高利定存」與「現金回饋」試圖挽留。三個月後,報告顯示這群客戶的流失率顯著下降,策略看似非常成功。
痛點分析:
這份「成功」的報告,潛藏著巨大的浪費。決策者看到的,是 AI 預測了流失;決策者沒看到的,是這筆預算是否花得冤枉?傳統 AI 只能預測「誰可能流失」,卻無法回答決策者真正該問的問題:「如果我們介入,能改變多少結果?」事實的真相可能是:在這 5,000 人中,有大半的人根本沒打算走,只是剛好符合流失特徵;更糟的是,也許有部分客戶本已「沉睡」,我們的行銷活動反而「喚醒」了他們,讓他們想起要去比較其他銀行的優惠。AI 錯把「特徵相似」當成了「流失意圖」,導致銀行將大筆預算浪費在錯誤的客群上,這是一個代價高昂的策略黑洞。
黑盒子的原罪 — 為何 AI 會犯下「荒謬的錯誤」?
上述三個危機,根源都來自於黑盒子 AI的兩大致命缺陷,這也是傳統 AI 演算法的侷限。
缺陷一:「相關性」不等於「因果性」
黑盒子 AI(特別是深度學習或複雜的機器學習模型)本質上是「相關性」的超級計算機。它擅長找出數千個變數中「A 跟 B 總是一起發生」的微弱關聯。
● 行業別和違約率高度相關。
● VIP 客戶的近期活動和流失行為高度相關。
但 AI 無法(也不被要求)去分辨是不是「A 導致 B」(因果性)。「行銷浪費」的例子,就是 AI 找到了「流失客群特徵」(相關),卻無法推論「行銷介入的因果效應」。金融決策的核心,恰恰是「因果」——如果我升息,會發生什麼?如果我緊縮授信,會發生什麼?[3]
缺陷二:「偏見」的繼承與放大
AI 如同一面鏡子,它忠實地反映了我們提供的歷史資料——包括過去資料的歷史偏見。如果過去的授信決策隱含著對某些行業或地區的不公,AI 不僅會全盤繼承,甚至會將其放大。「數位紅線」的例子,就是 AI 繼承了「行業別」的歷史偏見(相關),並將其放大為歧視性的決策。而AI 越準,這種偏見就可能越深。
核心關鍵:最大的風險在於「AI 不會主動告訴你它錯了」
這才是決策者最應擔憂的。黑盒子 AI 會自信地告訴你:「我用『行業別』等 500 個變數,達成了 98% 的準確率。」決策者只看到亮眼的準確率,卻沒看到支撐決策的,可能是一個不當或違規的因子(如行業別、郵遞區號、性別)。這就是「資料治理」的斷點。在傳統流程中,資料治理往往只停留在「資料倉儲」的層面,卻無法治理「決策邏輯」。我們等於是閉著眼睛,被動地接受 AI 的答案,而不是主動地管理它的邏輯。因此,治理不僅僅在資料倉儲,更要進入決策邏輯治理:哪些因子可用、如何使用,以及在何種脈絡下可被覆核。唯有藉由負責任 AI 更深刻檢討資料治理,人類才不會被 AI 綁架。
解方:「負責任 AI」— 從「資料治理」到「可信任決策」
面對黑盒子的挑戰,全球監管機構與業界開始推動一個全新的框架—負責任 AI (Responsible AI, RAI)。負責任AI不是一種單一的新技術,而是一套嚴謹的「框架」與「流程」,用以確保 AI 系統在整個生命週期中,都能符合公平(Fairness)、可解釋(Explainability)、穩健(Robustness) 與可問責(Accountability) 等核心原則。[4] 它要求我們從「只追求準確率」轉變為「追求可信任的決策」。而這個框架,正好為我們第一部分的三大危機,提供了精準的解方。
重訪三大危機:負責任 AI 如何拆彈?
提示:不同情境(AML/信用決策/行銷)的對客說明義務不同;本文示例之對客語僅為示意,實務以各情境之法遵規範為準。讓我們用負責任 AI 重新檢視那三個棘手的場景:
1. 客服災難的解方:以「可解釋 AI (XAI)」賦能第一線
負責任 AI 框架強調可解釋性 (Explainability)。在 AML 的情境下,模型不再只丟出「高風險」三個字。[5]
(以下為銀行系統的內部示意,非對客戶顯示內容)負責任 AI 系統會說:「警示:高風險(85分)。主要決策理由碼 (Reason Codes) 如下:
過去 24 小時有多筆整數轉帳;
交易對象為新建立的關聯帳戶;
近期行為與既有薪轉模式差異顯著。
帶來的改變:
對客服: 客服人員能立即同理客戶,並提出具體問題:「先生,我們系統顯示您有多筆轉帳到新帳戶,這與您過去的薪轉習慣不同。請問您是否在進行什麼特殊的財務操作?」
對合規: AI 從一個「黑盒子裁決者」,轉變為「人類專家的輔助工具」。合規人員能迅速判斷這是真的洗錢,還是客戶在緊急調度資金(例如買房或醫療)。
對客戶: 客戶的焦慮得到緩解,因為銀行能「言之有物」,這就是「公平待客」的具體實踐。
2. 行業歧視的解方:以「部署前的公平性稽核」啟動治理
面對「行業別」的隱藏偏見,負責任 AI 框架提供了兩道「部署前」的防線:
第一道防線 (可解釋 AI 揭露): 在「模型開發階段」,可解釋性就會主動「亮出紅燈」。可解釋 AI 報告會明確標示出「行業別」是影響決策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第二道防線 (Fairness 稽核): 這是 負責任 AI 的核心。我們啟動「公平性稽核」模組,它會主動進行壓力測試:「在其他所有財務條件(負債比、現金流)都相同的情況下,僅僅改變『行業別』,是否會顯著降低核准率?」
帶來的改變:
啟動「主動式資料治理」迴圈: 負責任 AI 提供了「量化證據」(例如:餐飲服務業的核准率在同等條件下低了 30%)。它在模型上線前,就強制啟動了人類的治理迴圈。
持續監測可能形成代理歧視的其他變數:確保差距不會透過間接路徑重現。
高層決策: 決策者可以下達政策指令:「模型必須排除職業類別作為直接決策因素,轉而去尋找真正導致風險的原因(如:收入的穩定性),而不是用職業這種代理變數。」
3. 行銷黑洞的解方:以「因果分析 (Causal Inference)」精準投放資源
負責任 AI 框架,特別是 Vizuro 深耕的「因果分析」,能徹底解決這個策略黑洞。
傳統 AI 問: 「誰會流失?」 (預測相關性)
因果 AI 問: 「行銷活動對誰最有效?」 (預測因果性)
帶來的改變:
AI 的任務從「預測」轉變為「策略模擬」。透過「增益模型 (Uplift Modeling)」[6],AI 會將 5,000 名客戶自動分類為四種可行動的群體:(以下數字僅為敘事的假設)
「鐵粉客戶 (Sure Things)」(40%):預測流失率 5%。施予行銷後,流失率 5%。結論:不需投放資源。
「沉睡客戶 (Sleeping Dogs)」(20%):預測流失率 5%。施予行銷後,流失率 10%。結論:負面效果,千萬別打擾。
「失望客戶 (Lost Causes)」(10%):預測流失率 90%。施予行銷後,流失率 85%。結論:效果極低,放棄挽留。
「潛在動搖者 (Persuadables)」(30%):預測流失率 50%。施予行銷後,流失率 10%。結論:效果極佳,集中資源!
AI 的產出不再是「高風險名單」,而是「高增益名單」。銀行能將數千萬的預算,精準地只花在那 30%「真正會被改變」的客群身上,將行銷 ROI 提升數倍。
Vizuro 的解方 — 讓「負責任 AI」成為成長引擎
上述的轉變,從「黑盒子預測」到「可信任決策」,需要跨領域的專業。這正是 Vizuro的核心價值。我們的使命是把 AI 轉化為可被信賴的決策,以因果與可解釋性為骨架,協助金融機構在風險、效率、合規與公平間取得平衡,而「負責任 AI」是實現這一使命的唯一途徑。
Vizuro 的優勢:
深耕「因果推論」與「可解釋 AI」:我們是台灣少數以「因果分析」為核心技術的公司。我們不只打造「會預測」的模型,更打造「會說明」、「能模擬策略」的決策引擎。
釐清「為什麼」的商業夥伴:我們的專長是釐清複雜決策背後的「為什麼」,幫助金融機構在「風險」與「收益」(如危機三)、「效率」與「合規」(如危機一、二)之間,找到可持續的最佳平衡點。
我們主張先界定可調的政策按鈕(門檻/額度/豁免),再以反事實比較評估調整的淨影響與受影響者分配,讓「為什麼」與「改了會怎樣」能被檢核與治理。
可落地的實踐方案:從建立負責任評分卡系統以處理「信用卡風險」與「差別利率」的明確任務,到更廣泛的「公平待客」稽核、優化洗錢防制(以減少擾民)、以及評估行銷成效,Vizuro 都能提供可落地、可稽核的解決方案。
我們不僅是技術的提供者,更是策略的夥伴。歡迎造訪我們的網站探索更多關於因果分析的實際案例與洞察。
結論:擁抱信任,贏得未來
金融業的未來,毫無疑問地將由 AI 驅動;但金融業的命脈,始終建立在「信任」之上。當 AI 的決策錯誤不再只是損失幾個百分點的準確率,而是可能引發合規災難、摧毀客戶信任、或浪費數千萬策略預算時,我們必須重新審視 AI 的價值。
「黑盒子 AI」在今天看來是資產,在明天可能就是負債;
「負責任 AI」在今天看來是成本,在明天絕對是核心競爭力。
高層的決斷點已不在於「要不要用 AI」,而在於「何時率先採用負責任 AI」。現在,正是金融業從「資料驅動 (Data-Driven)」轉型為「決策智慧 (Decision Intelligence)」的關鍵時刻。
引用來源
此概念源於「公平待客原則」(Principle of Treating Customers Fairly),為全球金融監管機構(包含台灣金管會)的核心要求之一。 (資源連結: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-公平待客原則)
「代理歧視」(Proxy Discrimination),即使用一個看似中立的變數(如職業類別、郵遞區號),實質上對受保護的群體造成了系統性不利影響。 (資源連結:Wikipedia - Algorithmic Bias)
相關因果推論的學術基礎,可參考諾貝爾獎得主 Judea Pearl 教授在《The Book of Why》中對「因果階梯」(Ladder of Causation)的論述。 (資源連結:ACM Turing Award - Judea Pearl)
[相關框架可參考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(NIST)發布的《AI 風險管理框架》(AI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, AI RMF) (資源連結:NIST AI RMF) 或歐盟《人工智慧法案》(EU AI Act) (資源連結:EU AI Act Homepage)
在洗錢防制 (AML) 情境下,解釋性著重於內部稽核/覆核;對客溝通不涉及偵測細節,並以身分補驗與快速覆核作為補救流程。
此為「增益模型」(Uplift Modeling)的核心概念,旨在衡量干預措施(如行銷活動)對個體行為的「淨效應」(Net Effect),屬於因果推論的商業應用。 實務應以(準)實驗設計支持 uplift 的因果詮釋。(資源連結:Wikipedia - Uplift Modelling)
